86、林语堂谈老子 《老子的智慧》 绪论二 第一节01

86、林语堂谈老子 《老子的智慧》 绪论二 第一节01

8 Minuten

Beschreibung

vor 4 Monaten

探索东西方智者之道,老子与孔子的思想较量。老子的《道德经》,简短却深邃,引领西方译本热潮,其智慧被赞超越五经。官方尊孔,文人醉心老庄,揭示儒道分野。孔子维系社会序,老子激扬心灵源,一崇礼教一归自然。《道德经》揭开宇宙奥秘,生死哲学,笑中带悟,智慧如珠玉散落。初读或笑,渐悟其深,老子言简意赅,影响跨越世纪。其人其世,谜样身世,哲学启思待揭。老子思想,如未经雕琢的宝石,光芒自在,引无数注释探寻,跨越文化界限,启迪不息。


林语堂谈老子 《老子的智慧》 绪论二 第一节01


在孔子的名声远播西方之前,西方少数的批评家和学者,早已研究过老子,并对他推崇备至。其实,我敢说,在这些了解东方的学者中,致力于老子研究的,超过研究孔子的。由于老子《道德经》的篇幅少,才会成为中文书中
外文译本最多的书籍,包括有十二种英译本和九种德译本。


西方读者咸都认为孔子属于“仁”的典型人物,道家圣者老子则是“聪慧、渊博、才智”的代表者。其实则约在公元前136年,汉武帝独尊儒术前,我国的学者已发表过这种观点。


黄当说:“老聃(老子)写了两章论虚无,反仁义,评礼教(儒家)的短文,崇拜他的人都认为,这些学说甚至比‘五经’还要好。汉文帝、汉景帝(前188—前141)、司马迁(前145—前85)也曾发表过相同的看法。”


儒道两家的差别,在公元前136年之后,被明显地划分了出来:官吏尊孔,作家诗人则崇老庄。然而,一旦作家、诗人戴上了官帽,却又走向公开激赏孔子,暗地研究老庄的途径。


换言之,若以“箴言”作为鉴别中国圣者的条件,老子确实当之无愧,因为,老子的箴言传达了激奋,实非孔子沉闷乏味的“善”所能办到的。孔子的哲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哲学,它所处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伦常关系,非但不令人激奋,反易磨损人对精神方面的渴慕及幻想飞驰的本性。


这两家最大的不同点:儒家崇理性,尚修身;道家却抱持反面的观点,偏好自然与直觉。


喜欢抗拒外物的人似乎总站在高处,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更能吸引人。代表这两种典型的人,便是尊崇礼教的孔子和喜欢抗拒外物的自然主义者——老聃。


当一个人扮演过尽责的好父亲后,我们能够感觉到,在奥妙的知识领域里,对宇宙的神秘和美丽、生与死的意义、内在灵魂的震撼,以及不知足的悲感,究竟能体会多少?或许没有人能说出他确切的感受。但在《道德经》里,却把这些领受都泄露出来了。


看过《道德经》的人,第一个反应,便是大笑;接着就开始自嘲似的笑;最后才大悟到这才是目前最需要的教训。老子说:“上士闻道(真理),勤而行之。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。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不笑不足以为道。”相信大半读者第一次研读老子的书时,第一个反应便是大笑吧!我敢这么说,并非对诸位有何不敬之意,因为我本身就是如此。


因此,那些上智的学者,便由讥笑老子、研究老子而成今日的哲学先驱,同时,老子还成了他们终生的朋友。


老子说:“言有宗,事有君。夫唯夫知,是以不我知。”其对生命及宇宙的哲学观,四处散见于他的晶莹隽语中。有关老子的身世臆测和教条,我会在后文中详细剖析给各位读者。老子的隽语是出于现世见识的火花,和爱默生的“直觉谈”一样,对后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。若要了解他二人的隽语,势必先得深切透视其思想方可。


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,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。然而,人们心灵渴求的却是更深一层的理解,于是,老子这谜般的智慧宝石便传到变化繁杂的注释者手中。甚至在我国,许多学者将之译给与本国思想、观念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英语世界。


Kommentare (0)

Lade Inhalte...

Abonnenten

15
15
:
: